为激发高校和公立医院生机活力,促进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全市教育和卫生实际,沧州市编委办探索以试行人员控制数管理为手段,以部门协调、措施配套为支撑,以总量调控、分类管理、同工同酬、岗位聘用为模式的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了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助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一、制定人员控制数用编的新程序。市属高校和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数后,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在总量内提出用人需求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批,经批准使用的人员控制数聘用人员工作结束后,按规定向编制部门备案,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近日,根据重新调整的市属高校和公立医院用人增编程序,为部分高校和公立医院批准补充用人数额183名,对于优化单位人员结构,引进专业性人员形成良性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探索实行备案管理的新模式。市属高校和公立医院原编制内人员仍保留其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并纳入实名制管理和统计范围,各项待遇、晋升流动等按事业单位人员管理。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的人员,纳入人员控制数管理,统一按照规定实行备案管理,在借鉴实名制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备案管理的台帐,完善人员补充凭证,明确备案资料内容,形成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定期复核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总量管理、用人有序、同工同酬、岗位聘用的需要,为人员控制数使用后的管理打牢基础。
三、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新方式。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创新公益服务方式,不再核定市属高校和公立医院后勤、教辅等辅助性工作岗位的人员控制数,推进外包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可由第三方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不计入人员总量内,不实行备案管理,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于引进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