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一机双证”管理
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
武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我市编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如何科学管理机构编制,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抓好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这一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偿试。经过努力,目前已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了机构编制“一机双证”管理制度,“一机”就是建成了一个机构编制微机管理信息系统,用微机进行操作管理,“双证”是指核发了与微机信息管理系统相配套的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个人《编制证》,基本形成了编制主管部门(编办)、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个人),即编办、各单位、个人三方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的机构编制管理体系,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了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了全市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工作,为有效控制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一机双证”管理制度的由来
“一机双证”管理制度形成的过程,也是我市人员编制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改进完善的过程。2003年之前,在人员编制管理上,我们强调要抓好小“三定”即定编定岗定人。在管理方式上靠的是《机构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管理手册》、《人员花名册》和《管理台帐》,各单位都明确了一名机构编制具体管理人员,负责向编办报告本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变动情况。虽然没有编制实名制这个提法,也基本形成了实名制管理的雏形。但是,随着新形势对机构编制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双控手册》、《花名册》和《台账》靠人手工记帐、更新内容,由于经常翻查,磨损快,易损坏,最多两年就需更换,不仅繁琐费事,而且不利于保存历史资料,不便于进行比较研究;二是管理内容有限,记载的机构编制信息量小,比较笼统,不便于进行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三是人员编制管理工作透明度不高。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一般只有主要领导和机构编制管理员知道,一般干部职工对自己所使用的编制及变动情况大多不太清楚,也正因为单位编制工作透明度低,一个单位还发生了职工因为对编制调整不满而上访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机关领导在职工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使用的编制和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进行了调换而事后引发了矛盾纠纷。为了克服上述管理上的弊端,2004年开始,我们联合软件公司共同研发了武安市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将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沿革、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经费形式以及人员信息包括本人照片全部输入微机,教育、卫生、建设、水利、交通等比较大的系统也安装了基层版的编制管理软件,建立起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之后,我们又按照省统一部署,将我们原来自己印制使用的《机构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管理手册》换发为全省统一的《机构编制管理证》,在换发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同时,我们又在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为机关事业单位每个工作人员个人印制核发了个人《编制证》,“双证”配套进行管理,由此逐步形成了“一机双证”管理机制,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特别是提升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一机双证”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机双证”配套管理制度实施的关健,在于编制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这是基础,也是根本,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以及双证核发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也是一项责任重大、敏感的工作。核发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个人《编制证》,尤其是核发个人《编制证》事关每一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将原来不太清楚的个人编制身份一下子明确告知本人,那些原来编制管理工作不太规范的单位很可能会出现矛盾。因此,在“双证”核发工作开展之前,我们本着积极稳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原来掌握的机构编制《台帐》和《花名册》为主要参考依据,对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核对、核查摸底,并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信息输入微机,建起信息管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按照“单位上报、编办审核、张榜公示、核发证件”的程序,本着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先机关、后事业;先市直、后乡镇的原则稳步开展核发证工作。发证过程中,对人员定编定岗情况不到位的单位要求其重新明确,规范岗位设置,对个别超编或不符合有关规定配备的人员不列入实名制管理范围,不予发证,保证了“双证”核发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双证”核发工作结束后,我们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平时的日常管理上,对“双证”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双证”进行检验。每年12月份,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个人“编制证”由单位和编办集中审核一次,对于个人“编制证”单位审核其在岗情况并填写审核记录,编办审核其编制情况。单位人员发生变化不再占用编制时,由单位负责将个人编制证收回交编办销毁。人员编制身份发生变化后,交回旧证,换发新证。
三、“一机双证”制度实施的成效和体会
我市的机构编制“一机双证”管理制度实行三年来,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编制“一机双证”管理制度的实行,使我们找到了编制管理与在职人员管理的有效结合点,真正落实了编制实名制管理,杜绝了人编分离现象。这一点在这次公务员登记工作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由于实行了“一机双证”管理,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和个人编制身份非常明确,为合理界定公务员登记范围,顺利实施公务员登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这次公务员登记工作的顺利程度,进一步说明“一机双证”的作用。同时,机构编制微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效地避免了以往靠人用台帐加花名册进行手管理带来的种种不便,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编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一机双证”管理制度的实行,进一步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情况,尤其是个人《编制证》作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编的重要凭证,不但有本人的照片、年龄、身份、学历、职务、参加工作时间及占用编制类别和经费形式等基本情况,而且要求单位对编制及发证情况进行公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编制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单位擅自调换人员编制等违规操作行为。此外,一些原来机构合并后人员超编,而又不愿意确定具体超编人员的单位,在实行个人编制证制度以后,也无法再回避超编人员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精简工作的落实。
我市的“一机双证”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现在我们正在试验将“双证”由人工填写改为微机直接打印,以进一步完善“一机双证”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努力推进我市的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